防空是指對來自航空空間和外層空間的敵方空襲力量進行防護、抗擊和反擊的措施和行動。它包括建立防空體系、進行反空中偵察、反空中襲擾、反空襲作戰、實施對空隱蔽、偽裝、疏散和消除空襲后果。
我國是世界上開展對空防御最早的幾個國家之一,到現在已有近百年的歷史。1903年世界上出現了**架飛機,1910年(清宣統二年)清朝從法國購買十二架飛機,并在北京南苑修建了我國**個機場。1911年武昌起義,革命軍又從奧地利購買了兩架飛機。就飛機的數量來說,當時美國只有一架,俄國只有七架,法國最多也只有三十架飛機。1928年,國民黨政府成立航空署(轄四個航空隊,共二十四架飛機)。日本投降后,國民黨接收了日本飛機60余架,又從美國購買了大批飛機,其飛機總數達一千架左右(其中作戰飛機400余架)。
在航空兵發展的同時,對空防御也有相應發展。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變后,國民黨政府于1932年在南京成立一所防空學校,1934年在全國各省和大城市先后成立了防空司令部。防空司令部編四個處:**處為軍防處,負責指揮高炮、戰斗機打擊敵飛機;第二處為防空情報處,負責空情監視和發放防空警報;第三處為民防處,負責指揮城市民防隊伍進行救護、消防活動和實行燈火管制;第四處為總務處,負責人事、檔案、財務事宜。
1935年下半年,南京市舉行了一次全市民防演習??谷諔馉庨_始后,國民黨政府于1937年8月19日正式頒布了《防空法》,規定全國防空事宜由政府**軍事機關負責,全國所有公民有防空服役和提供物力支援的義務,即參加對空監視,構筑防空洞,接受防空訓練,參加消防,抬擔架等。對民防經費的來源也做了規定。但是由于條件所限,大多數民防活動只停留在紙上,并沒有認真實施,許多城市的防空處于無組織狀態。日本在八年侵華戰爭中對我后方城市進行了瘋狂轟炸,造成五十五萬人的巨大傷亡,平均受彈一噸傷亡8.7人,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**的傷亡率。1941年6月5日晚,日本飛機轟炸重慶市,住在十八梯天然防空洞(一個不到100米的山洞,只能容納1000多人)附近的居民,紛紛涌進洞內防空,超過容量幾倍,洞門關閉后,空氣不流通,空襲后又沒有及時打開洞門,以致在洞內窒息致死者竟達數千人。因此說,國民黨統治時期,中國的防空已經起步,但體系不健全,居民的防空素質不高,防空措施不得力,防空效果也不甚明顯。
在長期的革命戰爭艱苦歲月,黨重視防空工作,以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。1932年4月10日,紅軍在福建龍巖地區用機槍打傷一架國民黨軍用飛機,這是我軍有史以來**次擊傷敵機。1933年,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部成立了防空科,隨后成立防空訓練隊,培養防空人員。當時防空訓練隊有12個排,這是我軍最早的防空部隊。我黨我軍較早重視防空問題,毛澤東同志在《長崗鄉調查》中,首次提出群眾防空問題,要求各蘇區各鄉建立防空防毒委員會,以指導群眾的防空工作,并就防空問題提出了具體要求,飛機來了不要亂跑;挖(防)飛機洞,可以幾家挖一個;遇毒瓦斯用濕毛巾封鼻;每村一個號炮所(發放防空襲警報)。這是在黨的領導下的蘇維埃政府首次提出人民防空指示。解放戰爭時期,中央軍委就對一些城市相繼解放,國民黨空軍的空襲日益增多的形勢,提出了城市進行“積極防空”的方針,明確規定:解放區各大城市及各軍區司令部駐地,均應設防空司令部,負責組織和督促進行有關防空工作。1949年4月,為了保衛北平,華北軍區成立了平津衛戍區防空司令部,由聶榮臻任司令員。4月23日南京解放,隨即組建南京防空司令部。7月初在上海淞滬警備司令部成立上海防空處。此后,在相繼解放的沿海一些主要城市成立防空指揮部,對北京、上海、武漢、廣州等主要城市和主要工業區,開始增強防空力量。
信息來源:山西民防辦